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郎咸平-中美資料對比,中國經濟為什麼會蕭條?

很多人認為,用工荒導致的人員成本上升是製造業不景氣的原因,其實,遠不止這些,還有如融資成本、用電的成本、物流成本等等,對企業都是很大的負擔。不過,生產成本持續上升,還只是中國經濟蕭條的表層原因。我在我的新書《郎咸平說:蕭條下的希望》有更深的分析,在這本新書裡,我認為只有砸碎束縛企業的十大枷鎖,中國經濟才可能突圍。有人說我一向唱衰中國經濟,這次怎麼開始說希望了?這是因為本屆政府逐步推行的各項改革措施。今天我要用中國和美國的資料比較分析,告訴各位讀者,也提醒決策者們,中國經濟為什麼會蕭條。找到了原因,就容易對症下藥。

傳統上我們都拍腦袋以為我們的勞動力優勢明顯,工業土地價格低廉。其實坐下來算算帳你會發現這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

勞動力成本飆升。舉個例子,惠普和富士康合作在印第安那州首府印弟安納波里斯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個人電腦,該工廠雇有1300名工人,2012PC生產量為290萬台。印第安那州除了有惠普,還有康明斯、豐田等企業。大家知道這個州的最低工資是多少嗎?每小時7.25美元,年薪15080美元。折合成我們中國常用的月薪是近8000元。大家知道現在富士康在深圳工廠的普通工人月薪嗎?4000元!要知道我們企業的人工成本不僅僅是給員工的部分,企業還要負擔占薪水40%左右的社保,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稅費,那麼在中國富士康為一個工人付的錢肯定在5000元以上。當然了,你會說製造業工人的工資要比最低工資高,但是我們看到富士康在美國招的技術管理人員年薪也不過是3萬多美元,所以一線工人肯定也高不到哪裡去,基本上就是最低工資。由這個例子小學生都能算清楚,美國人工成本大概是中國的一倍。那麼人工成本在產品中占比多大呢?以iPhone為例,單機的人工成本在12.5美元到30美元之間,僅占其銷售價格的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算完人工成本,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融資、用電、能源、物流和土地等其他成本。

先說說融資成本。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大概為20%~50%,而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是10%左右;大型企業在中國的融資成本是6.5%,而在美國,類似企業的融資成本是2%

用電成本上,中國的工業用電是1度電1塊錢,美國是我們的一半。能源成本上,珠三角地區工業天然氣價格為4.85/立方米,長三角地區為3.89/立方米;美國國內天然氣每百萬英熱平均價格3~4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為0.7~0.9/立方米,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4~7倍。今年1月份,世界最大甲醇生產商梅賽尼斯表示將把原定于智利的甲醇工廠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該公司CEO Bruce Aitken表示,“北美低價天然氣是此次行動的主要原因”,“化工和化肥企業也正在討論回歸美國,以利用低價天然氣”。

物流成本上,中國是美國的1.5~2倍。物流成本中最重要的是油價,以92號汽油(美國叫做Regular Gasoline)為例,20134月最新一次調整北京為7.48/升,而根據美國能源部的資料,201357日全美平均為3.54美元/加侖,折合人民幣5.73/升,我們比美國足足貴了30%。而且我們知道,美國的油價是跟隨國際油價走勢一起波動,我們的油價則是上升容易下來難。大家別忘了,我們還有幾乎和油價一樣貴的過路費,平均下來每公里0.5元,而美國是沒有過路費的。按照小汽車100公里消耗10升油計算,算上過路費相當於每升油加價5元,所以相當於我們的汽油是12.48/升(7.48+5元)。

至於土地成本,這個很讓人驚訝。中國全國平均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2美元左右,美國中西部的用地價格是每平方米13~20美元,像三藩市這種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用地成本大約是46美元/平方米。大家知道我們深圳的價格是多少嗎?價格高得離譜——210美元/平方米。


看了上面的資料,我相信讀者朋友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在我們的人工成本相對來說幾乎沒有優勢或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其他專案的成本的確遠在美國之上,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企業從中國搬走,沒走的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自然競爭力下降,而蕭條就是這樣隨著成本一點點上升而來的。

陶冬-滬港通是多大的利好?

滬港通十月份通車在即,為低迷已久的中港股市帶來了一陣熱鬧、一絲希望。

滬港通是在人民幣資本專案未能完全開放的限制下,對投資資金跨境流動做出的一種創新安排。除了為港滬兩地投資提供便利,其深層目標當然是為人民幣國際化鋪設路徑,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做到金融資產價格的海內外對接。

滬港通與現行的QFIIQDIIRQFII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業務載體、投資方向、交易貨幣、跨境資金管理模式上有明顯的不同。滬港通與QFIIQDII等的最大不同,在於前者以管道(即上交所和港交所)為主體平臺實施交易和管控,而後者以產品(即額度和投資品種)為主體平臺。這就決定了滬港通的交易便利度、投資自由度要高過QFIIQDII。滬港通受到每日成交上限和海外股東上限的限制,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講這是一定的障礙;QFIIQDII的資質限制、審批程式對於個體投資者和多數機構投資者,則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

滬港通最大的賣點,在於向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個體投資者開放,而且交易在他們熟悉的交易所平臺上進行。雖然投資範圍不涉及固定收益等其它資產種類,也無法參與IPO認購,對於個體資金跨境流通這仍是一項重大的突破,而且不像QFIIQDII,省去了資產配置上的限制、投資鎖定期上的限制和資金跨境返還上的限制。

滬港通究竟能為港股和A股帶來多大的利好?
目前有568只上海上市的A股在滬股通交易範圍之內,覆蓋了90%的上海A股市值和80%成交量。雖然深圳上市的A股暫時不在其列,火爆的創業板股不在其列,筆者有興趣追蹤的八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四家可以通過滬股通交易。這種評估方法並不科學但是有效,筆者認為滬股通有其價值。

當價格出現明顯錯位,而套利變得可行時,跨境套利自然會發生。滬港兩地股市中,不少中資股股價存在著價格錯位,由於資金進出的成本和門檻低過QFIIQDII,筆者預期跨境套利成為滬港通開通初期的一個亮點,而且跨境套利可能在通車之前已經出現偷步。但是套利盤屬於短期投機,一旦股價抹平價格錯位,此類活動會大幅下降。
機構投資者過去就有QFII的投資管道,目前對多數A股權重股的興趣不大,而且不少A股權重股同時在香港上市,筆者相信大型退休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公司等長線投資者通過滬港通全面佈局A股投資的時機暫時不成熟。當A股出現交易行情時,做波段式投機的機會較大,不過此舉受限於每日成交額度。當然有個別僅在上海上市的公司,海外投資者可能有興趣通過這個機制加入組合。筆者認為滬股通的最大長期使用者可能是香港的散戶和本土機構。如果此判斷成立,滬港通帶來的海外資金流入對個股的衝擊可能大過對指數的利好。

擴張滬股通的涵蓋範圍,對於維持海外投資者使用此平臺的熱情十分重要。中國經濟增長處於轉型期,很多企業的盈利模式需要改變,增長空間亦有此消彼長的跡象。A股權重股多是上一個增長週期的得益者,現在面臨結構性瓶頸和政策性風險。資金遠離昨日黃花、尋求明日之星,在去年大盤指數與中小板、創業板指數走向背馳上表現得一覽無餘。當然中小股中不乏泡沫和陷阱,但是筆者相信他們中間會浮現出中國經濟的下一輪熱門行業裡執牛耳者。
港股通令266只香港上市的股票向內地資金開放,涵蓋著82%的港股市值和78%的成交量。QDII額度使用量目前十分低迷,筆者暫時看不到大型機構通過港股通大量湧入的理由(成本上略有優勢)。事實上,現有內地基金在基金設立時均沒有預見到這一政策性改變,在合約中沒有在資金運作範圍上預留視窗,所以多數基金在法律和監管上均會遭遇阻礙。保險類資金多不受此限制,但是它們在QDII出海上並不積極。筆者認為,港通車的主要受惠者是廣東以外的內地投資者(廣東有實力的個體投資者早已參與港股投資)。當有重大消息或事件發生時,港股通應該會成為炒作型資金的平臺,不過受限於每日的額度。

中期來看,港股市場對內地投資者有一定的吸引力。港股(尤其是中資港股)的估值很多相對低過A股,市場監管也較受到投資者認可。與QDII基金不同,港股通給了個體投資者主動操作的工具,內地散戶普遍偏好于自主型投資模式。另外,港股T 0交易模式和不設漲跌停板限制,對於職業炒家和部分私募基金有頗大的吸引力。

將內地資金海外股票投資的範圍擴張到港股之外,一定是港股通之後的政策延伸目標,但是法規、監管、風控的難度更大。這種延伸通過港交所平臺進行,還是與其他交易所達成類似滬港通的安排暫時不得而知。


綜上所述,滬港通在資金跨境流動上,是一項突破性的安排。滬港通開通初期,預計有強烈的價格套利活動,不過它的使用者可能以個體投資者和本土機構為主,對個股的影響或許大過對指數的影響。無論如何,滬港通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一項政策性改變,其歷史意義十分重大。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郭美美的'美'


郭美美一事又印證了一句話:『你的樣子如何,你的生命也必如何。』其實帥哥美女本身就得天獨厚的資本,利用得宜就會閃閃發光。郭美美深懂這道理,像那些長得高挑,皮膚白哲的MM每天做模特拍拍照能賺多少錢?冬天可能要穿小背心拍照,夏天又得在烈日下拍寫真,而且青春飯很快就沒。郭美美選擇了不同的路,陪老闆,和官員上床。其實這有助增加雙方的信任,否則一個年青的小女生哪有那本事經營賭場?讓老闆成為賭場的常客,裙下之臣出謀獻策,官員用賭場掩藏非法收益,一舉多得。

像我之前所寫的文章《市場學  女明星,二奶和妓女》也解釋了個中的道理。張韾予也是當中的佼佼者,從坐台小姐,到今天的大明星。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年輕的女生模仿張韾予拍大膽的寫真,就是比布少,尺度大。可惜能成功突圍而出卻廖廖可數,不是不夠露,而是方法有問題,炒作太小。像甘蔗西施,豆腐西施那些迅速在網路上被轉發,起底,都是夠自然,清純,一點都不作。觀眾已經很膩了暴露,要看裸的,有日本的AV女優,沒有必要看自戀的女生自拍。


也許說到這,還有很多人否認這個事實。不過可以看看前陣何百合京演的整容日記。現在社會對美的要求越來越高,從以前擇偶,現在擴展到工作領域。漂亮的總能當總經理助理,領導食飯也總會帶上她,學歷和工作能力從不是要素。難怪現在整容的廣告長經霸佔地鐵廣告的首位。從20092013年有一千萬人次到韓國整容,當中有77%是中國人。其實我挺怕在街上看到女生都是幾個模樣,不過都是為了生存。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就是本錢。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郎咸平 - 戶籍制度改革與“逆城鎮化”危機

2014年的730日,應該會在日後載入中國改革年鑒,這一天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除了提出石破驚天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還討論了《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徵求意見稿)》,這是20133月和11月國務院宣佈“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後,改革落地的關鍵一環。我認為這項政策在打擊官員收受房屋賄賂、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關於中國新型城鎮化、反腐等社會熱點問題,我在我的新書《郎咸平說:蕭條下的希望》中,做了深入地解讀。以下為圖書正文部分節選,以饗讀者。

20131212日至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針對推進城鎮化,提出了六項主要任務:第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務是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第二,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要完善地方稅體系,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第四,優化城鎮化佈局和形態,儘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第五,提高城鎮建設水準,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第六,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培養一批專家型的城市管理幹部,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建設和管理城市,城市規劃要保持連續性,不能政府一換屆,規劃就換屆。

但是我後來發現,地方政府和中央的語調完全不一樣。地方政府是怎麼理解“城鎮化”的?就是“建設、建設,再建設”。我在這裡給各位提供一組非常震撼的資料。我們的發改委針對12個省的156個地級市做了調研,並在20139月公佈出結果,發改委發現92.9%,也就是145個城市正在搞“造城運動”。其中12個是省會城市,要建設55個新城區,也就是說,每個省會平均建4.6個新城區。另外133個地級市,要建設200個新城區,平均每個地級市要建造1.5個城。什麼是新城區?其實就是一個新城了。

我們發現,這145個地級市,它們的平均舊城面積是115平方公里,建的新城區平均是63.6平方公里。從面積來看,新城區面積是舊城區的一半多一點。但是請各位注意,舊城區大多是很多矮小的平房,但新城區都是高樓大廈,它們兩個在容納人口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新城區雖然只有舊城區50%的面積,但是它們兩個的承載人口數量是一樣的。
另外的資料也顯示,我們的城市舊城區總共承載了7.1億人口,而“造城運動”裡的新城區,它們的承載人口總和也將是7.1億左右。那麼我們到底有多少農民工可以進城呢?我們驚奇地發現,1560歲的可勞動人口大概只有2.62億,他們是可以進城務工的,這其中38%住在城市的職工宿舍,還有33%是自己租房子,還有10%住在工地裡,真正買房子的人口只有0.6%。這也表示,已經進城的2.62億農民工在住房問題上,已經達到了相對固定的狀態,也就是說不需要住進所謂的新城區。

有人會說,我們叫他們買房嘛。就目前2.62億的農民工來看,他們的家眷加在一起大概比1.4億少一點,所以農民工及其家眷一共大概有4億人口。我們不拿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的房價來計算,而是假設這4億人口都要在三、四線城市買房,每人平均10萬元購房成本的話,4億人口需要40萬億來買房子。我再告訴各位,2.62億農民工每人每年的薪水是2.7萬元,如果他們的儲蓄率是30%的話,這個比例已經非常高了,但即使這樣他們也需要存20年的錢,才能夠在三四線城市買到房子;如果他們的儲蓄率只有10%,就要存60年才能買到房子。但我要提醒各位,每人年收入2.7萬元是現在農民工的平均薪水,而房價在不停地漲。如果繼續這個漲勢,農民工攢一輩子錢也買不起房。

還有人問,2.62億農民工還有後代,新一代的農民工會填充農民工的總數。如果你這麼想問題,那就是大錯特錯。為什麼?我們用資料說話,目前我們的農村戶籍人口有8.8億,占中國總人口13.5億的65%。我們繼續對這部分人群做細分,把15歲以下和60歲以上的人口去掉,還剩下6.16億的人口,其中一半是女性。成年女性也是勞動人口,但是她們在結婚之後大多被生小孩、照顧小孩、照顧老人等瑣事佔據,使得勞動力大打折扣。因此,真正有效的農村勞動力只有3.08億男性農民。再說這3.08億人,有一部分人是留在農村的,他們經營餐廳、小賣部等,這需要3000萬到4000萬人。把這些人扣除之後,我們驚奇地發現,就剩下2.62億可供城市雇用的農村勞動力。換句話說,未來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總數不可能有非常大的增長。那麼“造城運動”產生的能夠容納7.1億人的新城區怎麼辦?沒有人來填充,這就是地方政府搞建設“大躍進”的結果,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

各位覺得這就是最終的悲劇了嗎?錯了,我總結出的“逆城鎮化”一旦發生,才是最可怕的悲劇。什麼是“逆城鎮化”?就是城鎮化的品質大幅度降低,它不僅不會帶來正面效果,反而會帶來極可怕的負面效果。這主要是由兩個危機造成的。第一個危機是2.62億有效農村勞動人口,這個數字要保不住了。為什麼?我們國家整體的老齡化速度太快,有效勞動人口下降。拿2012年和2011年的有效勞動人口(1560歲)數字做比較,下降了345萬人。
第二個危機是,如此大規模地搞城鎮化,讓那麼多農村人口遷入城市,但是在有效勞動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最後是誰遷入了城市呢?就是老弱婦孺。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我們拿什麼安置這些人。

就拿現有的2.62億農村勞動力和他們的1.4億家眷為例。為了安置這4億人口,我們的政府需要拿出多少錢?根據社科院的調查,為了解決這些進城打工者和家屬的教育、保障房、社保等問題,政府要為每個人平均一次性投入2.6萬元,落實到4億人頭上,就是10.4萬億。這筆錢是純粹的成本投入,又不像固定資產那樣產生回報。請各位再注意,我們的政府財政收入基本都是連年遞增,然後從2011年開始邁過10萬億門檻,到2013年的時候達到12.9萬億。看上去非常多,但是在解決農民工進城問題上,還是會覺得負擔很大。所以我認為第二個危機更可怕,它讓各個城市的財政不堪負荷。


我得出的結論就是,習主席提出的“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講到了問題的核心,我們接下來應該思考的不是怎麼把城市建得更高、更大,而是思考如何讓農村人口即使還留在農村,也能過得更好。

陶冬-美聯儲難避加息 日增長易見逆轉(8月3日)

上周美國資料和美國聯儲主導了市場情緒和資產價格走向,以巴局勢、以博拉病毒、歐洲通脹、中國PMI均成為無足輕重的配角。美國第二季度GDP增長達到4%,明顯好過市場預期,美國股市微步創新高後初露調整勢頭。聯儲例會未有對加息時機提出新的路線圖但是修改了對通貨膨脹的表述,而且公開市場委員會上乍現第一張反對票,股市、債市出現了防禦性資金減磅。及至週五非農就業資料大幅弱過市場預測,國債利率回軟,股市企穩,不過市場對經濟前景並不悲觀,因為ISM強勢表明就業資料可能隨後被上方修正。上周美元先升後跌,黃金先跌後升。美股在數度創新高之後出現調整,美國國債先跌後回,與聯儲利率政策關係最密切的兩年期國債曾距離0.6%關口僅差1點,VIX一度飆升過15。葡萄牙銀行BES被要求注資,股價直瀉51%

    美國七月非農就業增加209K,失業率回升到6.2%,時薪沒有進一步上揚。此資料比市場預期的要弱一點,但是仍不失為一個強勁的就業狀態。上兩個月的就業增加數字被上方修正了15K,非農三個月的平均數達到245K,連續六個月有200K以上個新職位被創造出來,上次同樣記錄是1997年的事情。同時收入沒有進一步的環比上升,暫無跡象顯示收入通脹在加速。筆者認為,此資料顯示美國經濟和就業復蘇仍在平穩前行,同時也為耶倫帶來一點喘息機會,但是未必改變第一次加息的時間。在經濟、就業、通脹同時向上之時,聯儲主席耶倫面臨著巨大的加息壓力,聯儲內部的不同聲音也在加大。但是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反復,加息過快可能對經濟和金融體系帶來負效果是她的擔憂。不過,以目前的經濟和通脹態勢,耶倫完全不調整利率也說不過去,筆者認為耶倫的防禦重點在加息力度上,而不是加不加息上。她要說服資金的是,哪怕息口向上,利率仍處於超低水準,市場不必恐慌。相信耶倫在本月底聯儲年會上提出加息路線圖的可能性甚高,只是她願意並能夠在加息力度上留有多少迴旋空間目前尚難逆料。

    日本將於813日公佈第二季度GDP資料,筆者預期環比折年率增長由第一季度的+6.7%跌到-7.5%,其上下波幅之大在世界上亦屬罕見。安倍內閣於41日推出消費稅,居民提前購買耐用消費品,令接下來的消費放緩,本在意料之中,但是企業投資跌14%、居民住房投資降三分之一(兩者目前都是預計)卻是意料之外的。將兩個季度的數字疊加,如果筆者之料想成真,日本經濟已經重回衰退,再次印證安倍在海外推銷日本的功夫好過其治理經濟的能力。安倍內閣最近提出的結構性改革(即所謂第三支箭),頗有避實就虛之嫌,洋洋灑灑160頁,面面俱到,但是在核心改革上既缺乏深度又不見細節。

    本周重要數字不多,地緣政治可能是潛在影響市場的因素,尤其是加沙局勢和對俄制裁的後續演變。在美國,非製造業PMI料有靚麗表現,消費者信貸(尤其是汽車信貸和學生貸款)估計會出現跳升。在歐洲,工業生產應該全線反彈;義大利第二季度GDP預計環比增長0.2%vs第一季度-0.1%),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開會,但政策不會有變。在亞太區,中國出口估計接近雙位數增長。日本六月經常項目順差100億日元,vs 五月3486億。日本銀行和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例會,但是料想均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