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7年起至2013年長達45年「買樓可以致富」的日子完結,2014年起香港步入樓價按年微跌期。
1990年至今的日本經濟表現,告訴大家香港低利率時代長期化,理由是自2008年起,香港經濟進入三低期(低GDP增長率、低通脹率、低利率)。
後市港元利率或將上升0.5厘,相信上升1厘或以上機會不大;而低GDP增長率及低通賬率,則令企業純利進入低增長期(甚至回落期)。
低利率曾帶動本港樓價由2009年年初再上升,到今年年初,住宅樓宇租金回報率只有2至3厘(港元大額存款一年期仍可取得1厘或以上利息),只高出一年定期存款利率1至2厘,本港樓價上升期似乎於2013年第三季已結束。
自1967年起至2013年長達45年「買樓可以致富」的日子完結,2014年起香港步入樓價按年微跌期。
1967至1997年這30年,香港階級流動性十分大(窮人子女只要肯讀書、努力工作,十分容易成為中產階級,少數更可晉身上層社會)。
自1997年7月主權回歸後,香港階級流動性愈來愈弱(窮人子女即使努力讀書,努力工作,但面對呎價過萬元的樓價,年輕一代很難置業)。
香港逐步走向M形社會,即20%人口仍是富人,可是中產階級人數愈來愈少(中產階級是指有能力擁有一個自住單位、一輛車、婚後可負擔兩個孩子生活)。
2003至2013年長達10年的香港經濟中興期於2014年結束,未來香港經濟相信仍較過去20年的臺灣為好,理由是受惠於中國因素,令未來香港經濟調整期不太冷。
於1970年,以買回家的食材計,占港人總收入10%,出外用膳支出占港人總收入14%,即1970年港人收入平均24%是用在「食」方面。
到2010年,買回家的食材支出僅占港人總收入5.5%,出外用膳亦只占總收入9.5%,即2010年港人總收入中只有15%用於「食」方面(上述是平均數,本港最高收入10%人口在買回家食材開支只占總收入4%,最低收入10%人口買回家食材開支仍占總收入50%或以上)。
過去40年港人在「食」方面支出占總收入比重不斷下降;反之,在「住」方面占港人總收入卻不斷上升(無論是供樓或租樓)。
例如於1970年月入3000元,500方呎住宅單位月租400元,占個人總收入14%左右。
2014年同等職位的人月入3萬元,如租一個500呎單位月租要1.5萬元,占個人總收入50%。
為何食物支出(包括出外用膳)占港人人均收入在過去45年總體而言是下降,反而租金及樓價占比例卻上升?理由一字咁淺,食物市場是自由市場,由供求決定,供應減少,價格便上升,消費便減少;供應回升,價格下降,消費亦回增。
但物業市場土地主要是政府供應而不是自由市場決定,1980年前香港政府仍可按樓價升降去增減土地供應以調節市場,到1985年4月起,無論樓價有多高,政府亦無法增加土地供應;加上聯匯制度令1990年起香港進入負利率時代,引發本港樓價狂升。
到1997年7月特區政府又下重手,一下子增加土地供應至每年可建「八萬五」,甚至面對亞洲金融風暴亦不改變上述政策(或不提等於不存在)。
直到2003年9月才改為勾地表制度,過去10年本港土地供應變相由地產商決定多少。
過去30年官方土地政策失誤,令地產商暴富及令年輕一代難以置業,形成今天社會怨氣甚深。
1960年代郭伯偉出任香港財爺,採納「積極不干預」政策,後由夏鼎基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香港經濟繁榮奠基者。
到1970年代末期,英國戴卓爾夫人及1980年美國列根總統亦向香港「取經」。
「積極不干預」政策不是放任政策,而是政府在大部分日子裡尊重市場,只有出現極端情況才出手干預,而且是「愈輕手愈好」(而非重手)。
老子早已講過,「治大國如烹小鮮」,火猛則燶,火細則不熟。
何時干預、干預力度如何?都是各國政府必須學習的地方。
可惜到了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逐漸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例如1983年10月推出聯匯制度,令市場不能透過利率、匯率兩大工具去調節通脹,1985年5月生效的《中英聯合聲明》,令香港政府再不能透過土地供應去調節樓價……。
1997年7月起,特區政府的干預愈來愈重手,令社會走向貧富兩極化。
干預結果只會帶來更多干預,令社會失去階級流動性,經濟漸失去活力,結果愈來愈多國家及地區走上「日本之路」。
1990年至今的日本經濟表現,告訴大家香港低利率時代長期化,理由是自2008年起,香港經濟進入三低期(低GDP增長率、低通脹率、低利率)。
後市港元利率或將上升0.5厘,相信上升1厘或以上機會不大;而低GDP增長率及低通賬率,則令企業純利進入低增長期(甚至回落期)。
低利率曾帶動本港樓價由2009年年初再上升,到今年年初,住宅樓宇租金回報率只有2至3厘(港元大額存款一年期仍可取得1厘或以上利息),只高出一年定期存款利率1至2厘,本港樓價上升期似乎於2013年第三季已結束。
自1967年起至2013年長達45年「買樓可以致富」的日子完結,2014年起香港步入樓價按年微跌期。
1967至1997年這30年,香港階級流動性十分大(窮人子女只要肯讀書、努力工作,十分容易成為中產階級,少數更可晉身上層社會)。
自1997年7月主權回歸後,香港階級流動性愈來愈弱(窮人子女即使努力讀書,努力工作,但面對呎價過萬元的樓價,年輕一代很難置業)。
香港逐步走向M形社會,即20%人口仍是富人,可是中產階級人數愈來愈少(中產階級是指有能力擁有一個自住單位、一輛車、婚後可負擔兩個孩子生活)。
2003至2013年長達10年的香港經濟中興期於2014年結束,未來香港經濟相信仍較過去20年的臺灣為好,理由是受惠於中國因素,令未來香港經濟調整期不太冷。
於1970年,以買回家的食材計,占港人總收入10%,出外用膳支出占港人總收入14%,即1970年港人收入平均24%是用在「食」方面。
到2010年,買回家的食材支出僅占港人總收入5.5%,出外用膳亦只占總收入9.5%,即2010年港人總收入中只有15%用於「食」方面(上述是平均數,本港最高收入10%人口在買回家食材開支只占總收入4%,最低收入10%人口買回家食材開支仍占總收入50%或以上)。
過去40年港人在「食」方面支出占總收入比重不斷下降;反之,在「住」方面占港人總收入卻不斷上升(無論是供樓或租樓)。
例如於1970年月入3000元,500方呎住宅單位月租400元,占個人總收入14%左右。
2014年同等職位的人月入3萬元,如租一個500呎單位月租要1.5萬元,占個人總收入50%。
為何食物支出(包括出外用膳)占港人人均收入在過去45年總體而言是下降,反而租金及樓價占比例卻上升?理由一字咁淺,食物市場是自由市場,由供求決定,供應減少,價格便上升,消費便減少;供應回升,價格下降,消費亦回增。
但物業市場土地主要是政府供應而不是自由市場決定,1980年前香港政府仍可按樓價升降去增減土地供應以調節市場,到1985年4月起,無論樓價有多高,政府亦無法增加土地供應;加上聯匯制度令1990年起香港進入負利率時代,引發本港樓價狂升。
到1997年7月特區政府又下重手,一下子增加土地供應至每年可建「八萬五」,甚至面對亞洲金融風暴亦不改變上述政策(或不提等於不存在)。
直到2003年9月才改為勾地表制度,過去10年本港土地供應變相由地產商決定多少。
過去30年官方土地政策失誤,令地產商暴富及令年輕一代難以置業,形成今天社會怨氣甚深。
1960年代郭伯偉出任香港財爺,採納「積極不干預」政策,後由夏鼎基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香港經濟繁榮奠基者。
到1970年代末期,英國戴卓爾夫人及1980年美國列根總統亦向香港「取經」。
「積極不干預」政策不是放任政策,而是政府在大部分日子裡尊重市場,只有出現極端情況才出手干預,而且是「愈輕手愈好」(而非重手)。
老子早已講過,「治大國如烹小鮮」,火猛則燶,火細則不熟。
何時干預、干預力度如何?都是各國政府必須學習的地方。
可惜到了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逐漸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例如1983年10月推出聯匯制度,令市場不能透過利率、匯率兩大工具去調節通脹,1985年5月生效的《中英聯合聲明》,令香港政府再不能透過土地供應去調節樓價……。
1997年7月起,特區政府的干預愈來愈重手,令社會走向貧富兩極化。
干預結果只會帶來更多干預,令社會失去階級流動性,經濟漸失去活力,結果愈來愈多國家及地區走上「日本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