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

天下父母們都是望子成龍,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從小就想栽培他們成才,給他們報了一系列的課外活動。小學生從早上8點,到下午4點下課,之後就去教育中心做功課和複習。晚上7點回家吃飯和睡覺,連一點娛樂的時間都沒有。週末父母更會為小孩安排密密麻麻的課外活動,琴棋書畫,十項全能。不過這真的是小朋友想要的嗎?

我國採用軍訓或的教育模式,此法可以讓大部份學生成才,但卻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冒險精神、求知欲等等。英美澳等地則採用開放式的教學,鼓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讀不同的科目,也可以按自己的能力讀程度比較高的課程。比方說一個初中生的物理已經有高中水準,他便可以和高中生一起上課,所以在美國有時會出現15讀完博士的天才。這不是我國聖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嗎?怎麼是老外學會呢?

我們一直用背誦和練習來教孩子,要他們在既定的框框學習,但這真是我們社會需要的人才嗎?我明白吸收知識的重要,因為沒有足夠知識作為基礎和藍圖,就很難創新和進步。也許諾貝爾獎會給我們一點啟示,有一半諾貝爾獎者都是德國人。歷史上,德國人在機械工程和建築上都是領先全球。這和他們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德國人會通過遊戲教導孩子,引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而我們卻是逼孩子學習。

有一次,班裡有一個學生哭了,我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說:「老師,我好累,很辛苦。」他父母要他完成額外的英文練習,才能睡覺。形容這樣的父母,我們可以叫虎爸虎媽或者直升機父母。其實在大陸真的沒有必要這樣逼孩子,儘早搞好關係,就算孩讀書不成,一樣可以進國企找份優差。不像香港要拼個你死我活,工資卻不斷被壓縮。


有時候看著自己和同事每天在扼殺小朋友的天真,心裡真的很難受。孩子們天真活潑的笑容一天一天地消失,慢慢地變成了活機械人。在英國政府治港時,它只要求學校要教英文,同時也強制學生要讀中國歷史。十幾年的教育改革,英文水準大降,學生連中國的朝代也分不清了。當教育變成了一門生意,學生成為了客顧,那未來是社會楝梁是什麼產品?香港的學生能在國際比賽獲獎,只能說明他們已經變了專業的考試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