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selfie"
(自拍)榮登英國牛津字典年度風雲字,也標示自拍文化正式成形。在吃飯時,總會有幾個醜女自拍。其實自戀不是大問題,但請顧及觀眾感受。有本事自拍,就不要化妝,也不要美圖。
不少人愛自拍,「三七面」、「高炒」等屬家常便飯;自拍時借助「自拍神器」,自拍後用手機軟體「加工」,還是不滿意就去上自拍技術研習班。其實弄這麼多功夫有必要嗎?直接去微整就好了,看到真人和見鬼一樣有意思?
在心理學上,自拍照是希望吸引注意、尋求認同,美化自拍照,是為了塑造最美的一面示人,愈多點贊、愈多人支持愈有滿足感,也反映了大眾自信不足。想一想你朋友圈了,每一天有多少傻B自拍?這年頭沒有醜女,只有在現實中才會被暴打。
英國臨床心理學家維爾表示,過度自拍原來是身體畸形障礙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的病徵之一,像前陣子新聞報導那個一天自拍兩三百張的男子,或者一天花上數小時自拍,明明每張就分別不大,卻仍然堅持要拍出一張完美的照片,恭喜你已經患上自拍精神病了。
很可怕是吧?原來我們身邊那麼多人都已經拍到病了。自拍是一種建構自我方式的延伸,這就像是你不斷的重申定義你自己一樣,女人會塗上化妝品、或男人喜歡秀肌肉。這都是自我的展示,你一方面瞭解自己,同時也削弱你自己。
我喜歡與愛自拍者「劃清界線」,也支持法國所有沙灘設立禁止自拍區域和美國DISNEY樂園禁止遊客用自拍神器。去旅遊是享受風光,而非向人炫耀,更不是發自戀照噁心他人。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將自拍成癮列為強迫症的一種,按症狀不同分為三個程度,第一是情景自拍,每天至少自拍三次,但不會將照片上傳至社群;第二類是嚴重自拍,即每天自拍三次並上傳至社群;第三類是長期自拍,每天至少自拍六次並上傳自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